“打皮得轻着来,劲儿大了刮花胎面,后续雕刻就没法做了。”9月14日,在曲阜市吴村镇龙尾庄村的葫芦套种植园内,村民徐桂芝坐在小马扎上十大炒股配资平台,手里握着磨得发亮的竹刀,顺着葫芦的弧度细细刮擦。翠绿的外皮层层脱落,露出内里浅黄的细腻胎质,她身旁的铁丝架上,刚处理好的葫芦整齐排列,沾着的晨露在阳光下泛着温润光泽。
这样忙碌又充满希望的场景,如今成了龙尾庄村的日常。谁能想到,这个地处山区的村子,曾因土地零散制约传统种植效益,“碎地如何生金”是困扰村民多年的难题。而如今,一枚小小的葫芦,不仅破解了这一难题,更让村子走出了一条特色乡村振兴路。
曲阜市吴村镇龙尾庄村的葫芦。
今年以来,龙尾庄村集体打破土地局限,探索出“集中种植+零碎种植”双轨模式。一方面,村里引进曲阜葫芦文创有限公司,流转近百亩边角地打造葫芦产业示范园,企业提供资金、技术与管理支持,培育出亚腰葫芦、瓢葫芦等二十余个品种;另一方面,鼓励村民利用房前屋后、田埂间隙的闲置土地种葫芦,全村葫芦种植面积很快突破200亩,曾经的“闲置地”彻底变成了“黄金田”。
“你看这纹路多顺,雕刻师傅能更好施展手艺。”加工棚里,另一位村民王桂英拿起刚处理好的亚腰葫芦,指尖轻轻摩挲着表面。棚角的大盆里,新鲜采摘的葫芦泡在清水中,浸润后的外皮更柔软,为打皮工序做好准备。这些葫芦并非 “一采了之”,还要经过晾晒、打磨、雕刻等多道工序——有的雕上曲阜特色的儒家文化图案,有的制成文玩摆件,普通葫芦摇身变成附加值倍增的艺术品。
曲阜市吴村镇龙尾庄村的葫芦。
“我们的精品葫芦亩产可达5000到10000个,现在北京、天津、广州的客商都来考察采购,已经签了四五十万元的订单。”曲阜葫芦文创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承达提起葫芦产业的前景,语气里满是底气。
依托吴村镇“中医药小镇”的区位优势,龙尾庄村还在延伸产业链条,推动葫芦产业与农文旅深度融合。目前,村里正加快建设“葫芦套民俗村”,打造“观葫芦、玩葫芦、吃葫芦”全链条体验场景:游客能在种植园亲手采摘葫芦,感受田园乐趣;能在加工棚观摩雕刻技艺,体验手工创作;还能在村里的特色餐馆品尝“葫芦宴”——用菜葫芦做的葫芦包子、葫芦饺子等养生药膳,把田园风味和中医药养生理念结合,让“吃葫芦”成为独特的乡村味觉记忆。
产业兴了,集体强了,村民的腰包也鼓了。今年以来,龙尾庄村仅靠土地租金和企业分红,村集体已增收约10万元;近20名村民在种植园、加工棚稳定务工,月收入能达到3000元左右。
如今,在吴村镇,这枚小小的葫芦不仅盘活了山区闲置资源,还推动特色农业与文旅、康养产业深度融合,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。
(张超 吴栋良曹楠)
海通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